今年3月8日,《新世纪福音战士》(以下简称EVA)的新剧场版的最后一部《终》在日本上映,最终获得票房102亿日元,观影人次669万。至此,这场绵延26年的机甲科幻盛宴终于曲终人散,80后、90后的御宅观众,跟随福音战士完成了自己的青春仪式。
在日本动画史上地位超然的《EVA》是1995年播出的26集电视动画,初看是《机动战士高达》类型的“人类+机甲末日”的科幻动画,却因为与日本社会的步调有着敏锐的“时代同步性”,因此成为反映当代日本的镜像般的作品。
它讲述的是2000年,人类的一次实验失误,引发南极灾害,地球上过半的人死亡,这个末世灾劫被称为“第二次冲击”,其影响波及了15年之后的2015年,地球上出现了一种“第二次冲击”造成的怪物——一种巨大的机械入侵者,被称为“使徒”。为了对抗“使徒”,人类研发出一种以驾驶机师的神经直接控制的机甲,这就是泛人型的决战兵器“EVANGELION”,简称EVA。
14岁的少年碇真嗣在他担任秘密机关NERV总司令的父亲碇源堂的召唤下,被带到了要塞都市“第三新东京市”,成为EVA初号机的机师,与同是14岁的两位EVA号女机师——无口(沉默寡语)、无心(心理莫测)、无表情的“三无”少女,EVA零号机机师绫波丽,以及来自德国,以傲娇外表掩饰内心自卑的二号机机师明日香——共同担负起抵抗“使徒”的使命。
一个生性懦弱、被动、内向、胆小的男孩,就这样被迫担负起拯救世界和人类的使命,他的心态在崩溃和暴走间游移,慢慢变得迷惘、厌世、封闭,精神状态也影响到了机甲的状态,由此引出了动画评论家东浩纪笔下的“御宅族”和“世界系”概念。
1
御宅族和世界系
电视动画《EVA》1995年播出时,日本社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危机:经济泡沫破灭、奥姆真理教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阪神大地震……其间出现的宫崎勤杀人事件,使得媒体上的御宅族形象,由于这个事件而被典型化。
御宅族被视为人际关系及与人沟通出现了问题的人,他们没法接近女性,是典型的失败者。日本社会也因此掀起了反对御宅族及动漫的一连串示威和声讨行动,对动漫及同人界的限制及自我监察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
《EVA》以具象化的方式将“御宅族”的形象呈现在眼前:御宅族观众看到碇真嗣的孤独与逃避,以及三无(沉默寡言、无表情、无心理波动)少女绫波丽对真实世界的恐惧及自我意识的游离,还有明日香的表面傲骄与内里的脆弱,这些都是对人际关系薄弱、不擅表达感觉与情绪,又在心底渴望认同的御宅族的自觉投射。由此,《EVA》就成了御宅少年们认同的对象。
将碇真嗣作为“御宅族”代言人和化身,很显然是“御宅世代论”第三代的庵野秀明的构思设想。于是,碇真嗣在动画中的迷茫和彷徨,不断寻求心灵中不同形象的自己,也就成为“御宅族”与虚拟世界希望产生相应关系的写照,大家都是在跌跌撞撞中迷失了自己又不断地寻求自己(香港评论人汤祯兆语)。
动画评论者海法纪光列指出,《EVA》中EVA机师迎战的“使徒”的真身,其实就是御宅族人际关系中最为惧怕的“他人”。“使徒”之所以用不同的外貌出现在碇真嗣等机师面前,只不过因为新东京市(其实是碇真嗣心理的化身)的整体心灵封闭,出现了不能理解“他人”的情况。于是EVA机师迎战“使徒”,便可以理解为御宅族企图接触他人、理解他们的诠释。
动画第24集,碇真嗣和使徒渚薰的情谊更加表明,“使徒”作为他人的化身,竭力打开对手的绝对领域(AT力场),而绝对领域的另一个说法是“心之壁”,正是御宅族眼中的他人与自我之间相隔的心壁。
东浩纪将《EVA》影响下的另一个概念概括为“世界系”。他对世界系的定义是:“主人公和恋爱对象的渺小且感情化的人际关系(你和我)”在不经过社会和中间项的状态下,与“世界的危机”“世界末日”这些巨大存在论性质的故事进行直接联系的想象力。
在新海诚的《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中,少年男女的恋爱比“世界末日”更为重要,在《天气之子》中,少男少女对爱情的追求,使整个东京变为海洋也在所不惜。在《EVA》中,少男少女的心理意识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和描绘,他们心理的波动与世界的毁灭息息相关。
而在另一位动画评论家宇野常宽看来,“世界系”作品的出现意味着这样一种世界观,主角将脱离社会和国家,,把自我意识的情绪和范围把握为世界本身。这里的世界有两层意思:整个世界,男主角能把握到的情绪范围就是整个世界。像电视动画版《EVA》的结尾,竟然弃剧情和拯救世界的大事于不顾,而沉溺于少年碇真嗣寻求自我的困惑、迷茫和独白、呓语中,世界的毁灭与否不如少年自我的追寻来得重要。
宇野分析这种现象的背后成因,认为这正体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社会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这是一个人们对于社会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信赖感最低下的时代,人们不再相信自我实现的辩证法,不再相信正常的成长故事,不再相信大人。最终的结果是:行为和身份的同一性不再结合,占据支配地位的思考方式,是将状态作为身份的统一性,人只想要牢牢保持住现存的东西,不再希望脱离给定的状态去成长为其他东西,不再希望通过行动进行自我改造,在此人们追求的不是自我身份的结果,而是对自身形象的承认。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再是通过行动改变状况,而是想出能说服自己的理由。
电视动画版《EVA》的结尾的处理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一些观众和评论者的不满,成为当时热门的社会现象。实际上,这个意识流结尾是动画人手不足的权宜之计,更是导演庵野秀明思考不通透情况下的“急就章”。
电视动画版《EVA》播出后爆红,庵野秀明却对结尾耿耿于怀,决议重启整个系列。于是,1997年有了《死与新生》及《Air/真心为你》两部《EVA》旧剧场版上映,只不过同样由于经费和艺术表达的原因,这两部旧剧场版的结尾仍旧走不出专注于心理意识描绘的世界系窠臼。如在《Air/真心为你》的结尾,碇真嗣要面对着执行NERV的“人类补全计划”的残酷困境:他要么驾驶EVA,这可以拯救世界,要么不驾驶EVA,这样人类就会毁灭。他既希望自己在一个可以不用驾驶EVA的世界,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人类毁灭,这个剧场版就在碇真嗣的做与不做的手足无措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