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王文让的“夫妻档”抗疫路
有生之年能下沉经历一次一线抗“疫”,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阅历
西安中院下沉的党员干警中年龄较大的王文让今年58岁,为人亲和、古道热肠,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王”。
考虑到老王的身体状况和年龄问题,本来院里的下沉人员名单里是没有他的。看到年轻同志们在一线风餐露宿,有些还都是些娇小的姑娘,年龄可能还没有自己儿子大,老王在家里再也待不住了。他主动找到部门领导张斌说:“让我也下去吧,哪怕当替补也行,年轻同志现在其实比我们老同志家庭负担重,都上有老下有小的,要是身体吃不消有个头疼脑热的更麻烦,让我把身体较弱的换下来,这样大家都能少吃点儿力。”就这样,在老王的再三请求下,2021年12月26日,老王也成了战“疫”一线的一员。
老王最初下沉的社区一共有五个区域,有近3千户,7000多人。他主要在K2和K3两个区域工作,负责核酸检测秩序维护,扫码核验、录入信息等工作。每次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时,老王总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医护工作人员的辛苦,每次一站少则3小时,多则4、5个小时;不做核酸检测时,他要么在门口值守,协助社区保安对进出人员进行核查登记,要么在院内巡逻,劝导、督促下楼采购物品的人员尽快返家;有时社区安排对免费物资、蔬菜进行发放,老王也会和其他年轻志愿者一道卸菜、搬运东西。一天下来腰疼背疼,半天直不起腰来!年轻同志劝他说:“您年龄这么大了,可以不用下沉的。”每当这时,老王总说:“没事儿,我年纪虽然大,可当了半辈子人民解放军,又是老党员,有生之年能下沉经历一次一线抗“疫”,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阅历。更何况党员干部就是要做到哪里有需要,我们就要出现在哪里,你们也同样做到了。年龄大可不是掉队的理由!”老王到最后还不忘幽默地说。
后来,老王按照组织安排再次就地下沉后,到了自家所在的小区。工作内容就更加繁杂,了解掌握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情况,向孤寡、独居等其他有困难的群众运送生活物资,向有外出意愿的群众解释管控政策,安慰有情绪的社区人员。更多的时候,老王脱下了白色“战衣”换上红色志愿者马甲在大门口值守,核查、登记进出人员信息,对群众采购的物品进行消杀,确保防疫安全。工作虽然繁杂,但他觉得很值得!能守在家门口,街坊邻里身边,守着大家的安稳平常日子,这样的“知足常乐”是老王这个已到知天命的年纪的人更丰富的人生智慧。
1月1日新年那天,老王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条特别的祝福语,他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春天就要来了,抗疫必胜,西安加油”!
抗疫路上不孤单,除了战友,还有爱人的“以艺抗疫”别样支持
老王的爱人郑晓艳是渭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2020年自己冲锋陷阵在“疫”线,2021年光荣退了休。
本来年末一心一意在家里照顾待产的儿媳,疫情突然侵袭,给这个原本有特殊人员的家庭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儿媳的定期产检几经延期,初为人母的紧张焦虑情绪都需要郑阿姨的平稳和安抚。听说老王要下沉去一线,郑阿姨二话没说默默替他收拾了东西,她说:“去吧,看你这两天在家里也快待不住了,没事儿,放心,家里这点儿事儿还难不倒我”。
不仅如此,身为医护工作者的郑阿姨还是个文学爱好者。虽然不能与爱人一起再次冲锋在一线,但她拿起自己的笔,,重拾自己年轻时热爱的文学,加入了“以艺抗疫”志愿者大军,封控在家时用创作散文诗作抒发对抗疫必胜的信心,用优美的辞藻劝诫人们要与自然和平共处,要养成科学防疫的良好生活习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优美的散文诗——《那是风带来的消息》
那是风带来的消息
——郑晓艳
那是风带来的消息
——空寂的街道,
拥挤的空气,
就连鸟儿也不见踪迹。
这是个近千万人的古城啊,
只因人类对自然的漠视
和无知的傲慢,
一场疫情
撕破了表面的繁华
和一切的浮夸。
所有人惶惶不可终日……
各路专家谆谆劝告,
防护,防护,防护!
人们啊,
不要等灾难降临,
才知道追思抱怨。
敬畏生灵,
和光同尘,
才是我们和自然
共存的法理。
看,
旷远的街角,
几支梅花悄然绽放。
那一定是
风带来的消息:
春天来了,
人们啊,
快摒弃陋习,
抛却疫病。
让生机弥漫街头巷尾,
让翠鸟在枝头尽情欢叫!
-End-
原标题:《战疫日记 | 老党员王文让的“夫妻档”抗疫路》